世界各地采用不断改进的方法在高塔、高压架空线和人工引雷站等测量雷电流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野外的测量站还记录了雷电放电辐射的电磁干扰场。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就现有保护问题而言,雷电作为一种干扰源,已经被了解和科学定义。
雷击浪涌模拟器在实验室模拟极值雷电流也已被广泛应用。这也是测试防护装置、元件和设备的先决条件。同样,也可以模拟信息技术设备测试用的雷电干扰场。
因为有如此广泛的基础研究和保护理念的发展,如按照EMC组织原理建立起来的防雷保护区的概念,以及防护雷电放电引起的场致干扰和传导干扰的合适保护措施和设备等,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对系统进行保护使其最终故障风险保持极低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保证在受恶劣天气威胁的情况下,重要基础设施可以得到保护,避免灾难。
现在已经普遍认识到将防雷保护措施,包括所谓的电涌保护措施进行复杂的、面向EMC的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就有了下述问题制定了标准:雷电放电的电磁干扰及其统计分布,这是确定各保护等级下的干扰水平的基础;确定保护等级的风险评估方法;雷电流泄流措施;雷电电磁场的屏蔽措施;传导性雷电干扰的消干扰措施;保护元件的要求和测试;在面向EMC的管理计划范畴内的保护概念。
设计防护系统时,首先必须决定的是:只要防护设备或装置不受破坏,还是也要同时防干扰。干扰的影响通常是设备
EMC电磁兼容性的经典考虑的一部分,而设备破坏是电涌保护分析中首先要考虑的。
在特殊情况下,如核电站的控制系统、报警系统和军事设施,即使在雷电放电或核爆炸的情况下,也必须杜绝错误信号。有些设施需要对雷电、操作过电压、静电放电【
静电放电发生器模拟测试】和核电磁脉冲实行联合防护。外部和内部防雷保护、屏蔽以及电涌限制等,相互之间有部分重叠,也有互补性。设备对雷电干扰必须有足够的抗扰度,以通过设备的电磁兼容法。